常用工具

共同性外斜视

  共同性外斜视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包括外隐斜、间歇性外斜视及恒定性外斜视。继发性者包括知觉性外斜视,系由一眼视力不好而引起,及手术后外斜视,即内斜视手术后过矫引起。

目录
1.共同性外斜视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共同性外斜视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3.共同性外斜视有哪些典型症状 4.共同性外斜视应该如何预防 5.共同性外斜视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6.共同性外斜视病人的饮食宜忌 7.西医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常规方法

1共同性外斜视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解剖因素,机械因素及神经支配因素在所有共同性斜视中起一定作用,共同性外斜视很可能神经支配因素起重要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原发性共同性外斜视,是来自集合和分开间张力不平衡所引起,肌电图研究证明,分开是一主动的生理过程,而不是单纯集合被动抑制的结果,Duane首先提出外斜是由神经支配不平衡引起,这种不平衡扰乱了集合和分开之间的相互关系。

2共同性外斜视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共同性外斜视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斜视性弱视。斜视性弱视是指眼球无器质性病变,由于眼位偏斜而产生的不能矫正的视功能低下。

  眼位偏斜后,视觉中枢主动抑制斜眼视觉功能,抑制的结果造成黄斑部视功能发育停滞,形成弱视。有的虽不产生抑制,但是形成视网膜异常对应,即健眼黄斑与斜眼黄斑外的视网膜成分建立新的对应关系,黄斑以外的视网膜成分的视功能是低下的,视网膜异常对应的结果也形成弱视。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发生的斜视,由于视网膜及视中枢功能尚未充分发育,即产生了抑制和异常视网膜对应,更容易导致弱视的形成,即使这些斜视患儿有屈光不正,也不能通过配镜来提高视力。弱视的严重程度与斜视的发病年龄、持续时间、治疗早晚等因素密切相关。先天性斜视、单眼斜视、持续时间长又未正确治疗的斜视,易形成重度弱视。临床上见到的单眼重度弱视的患者,多是由于斜视或屈光参差所致。有些家长认为斜视不影响孩子的全身发育,仅仅是影响外观,甚至有些医生也认为斜视应在成人后再进行手术矫正。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其忽略了斜视能导致弱视这一后果,使患者错过了弱视治疗的大好时机。成人后弱视的治疗即使有效,也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单眼重度弱视,遮盖健眼后,患者就不能正常工作和学习,治疗很难坚持下去。因此应不断强调斜视性弱视的早期治疗的重要性,防止弱视发生。可致复枧、眼性眩晕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3共同性外斜视有哪些典型症状

共同性外斜视的具体表现有以下三点:

  1、发病年龄:大多数患者发病年龄较早,35%~70%发生在2岁以内,外斜开始为外隐斜,进一步发展为间歇性外斜及恒定性外斜视,这种进展可能是集合张力随年龄增长而减弱有关。

  2、性别:约2/3外斜患者为女性,其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3、屈光不正:除了集合和分开机制相互作用外,屈光不正可以减弱神经支配而影响服位。以往认为,外斜多见于近视,根据近等统计资料,正视眼、远视眼亦不少见,仅8%~15%见于近视,Jjampolsky强调不等散光和外斜有明显关系,由于视网膜像清晰程度不等,可妨碍融合,很容易受到抑制,因此发生外斜。

4共同性外斜视应该如何预防

成人斜视矫正手术和儿童不同,儿童矫正正位,力求恢复视功能,达到功能治愈,而成人由于异常网膜对应固定,很难恢复双眼视功能,术中观察正位或少欠矫状态,也有少数病人出现不能承受的复视,故对大龄患者,只能达到美容矫正,临床满意,以不出现复视为宜。

5共同性外斜视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共同性外斜视应注意体格检查,重点注意眼位检查AC/A比值。

  一、双眼视功能的检查

  1、国内普遍使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的三级情况。

  2、立体视功能的定量测定,用同视机立体定量画片或颜氏随机点立体图测定立体视锐度。

  二、屈光检查:阿托品麻痹睫状肌验光,一是要了解有无弱视,二是要了解斜视与屈光的关系。

  三、眼位和斜视角的测定:确定是哪一类斜视,为了手术设计必须检查斜视角的大小。

  四、眼球运动检查:以判断眼外肌的功能。

  五、有没有代偿头位:不同的头位姿势可以帮助诊断是哪一条眼外肌麻痹。

  六、确定麻痹肌的检查:红镜片试验或用Hess屏方法检查。

  七、牵拉试验

  1、术前牵拉正位后估计术后复视及病人耐受情况。

  2、被支牵拉试验:可以了解有无眼外肌机械性牵制或肌肉的痉挛情况;③主动收缩试验:了解肌肉的功能。

  八、隐斜的检查:用隐斜计做定量测定。

  九、集合近点的检测:帮助诊断肌性视疲劳。

  十、AC/A调节性集合/调节的比值:帮助判断斜视与调节和集合的关系。

6共同性外斜视病人的饮食宜忌

共同性外斜视不能吃过甜过辣刺激性的食物。应多吃维c含量高的水果和鱼类,动物肝脏,还可以吃些有价值的小点心。比如,用枸杞10g、陈皮3g、桂圆肉10个、蜂蜜一匙做的汤。具体做法是先将枸杞和陈皮用纱布包起来,再让她们与桂圆肉一起煮,煮沸半小时后将枸杞和陈皮取出,留桂圆肉和汤加蜂蜜饮用,能起到生津清目的作用。

7西医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常规方法

共同性外斜视的发生率比共同性内斜视低,在儿童,随着年龄增大,发生率增高。外斜的发生有明显的遗传性,为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一方或双方有外斜,其孩子有较高的外斜或外隐斜的趋向。

  一、共同性外斜视中医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目偏视,在中医古籍文献中,未查阅到有关记载。现代用针灸治疗斜视的早期临床文章,见于1958年。但到60年代末,资料仍不多,且以治麻痹性斜视为主。自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病的治疗得到了针灸界的关注。尤其是共同性斜视,在幼儿中发病率较高,而现代医学又缺乏有效的措施,故成为针治重点。治疗方法上,以针灸为主。近年用梅花针按辨证分型叩刺治疗,取得较好的经验。此外,用电针、头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磁电疗法以及传统的隔核桃壳灸等,都有一定疗效。

  二、共同性外斜视西医治疗方法

  1、分开过强型:看远斜角大于看近斜角,至少大于15△,AC/A比值高。此型发展较快,基本稳定,手术治疗考虑行双侧外直肌后徙样。

  2、基本外斜型:看远斜角等于看近斜角,差异不超过10△,AC/A比值正常。此型外斜有发展趋势。手术考虑为外直肌后徙伴内直肌截腱术。

  3、集合不足型:看近斜角大于看远斜角,AC/A比值低。内转时肌肉力量正常。其特点是发展快,间歇性,很快变为恒定性,融合机能消失,应严密观察及时手术,术后获得双眼单视机会还是大的。

  4、类似分开过强型:最初检查看远斜角大于看近斜角,经特殊检查后发现看近斜角远斜角,或看近斜角等于看远斜角,因此不是真正的分开过强型,手术只做外直肌效果不好,应同时做内直肌截腱术。

  这种按发病机制分类方法的优点可以指导临床,如真正分开过强型,由于支配外直肌的神经功能过强,故应做双眼外直肌后徙术,集合不足型,双眼内直肌截腱术,术后进行集合训练,使中枢集合加强。Burian观察分开过强型基本稳定,可随访观察;集合不足型发展快,要及时治疗,基本外斜型有发展趋势,故不要延误治疗。


当前城市:
全部
【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