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

几乎所有间叶源性肿瘤均可在纵隔内见到。间叶组织包括纤维、脂肪、平滑肌、骨骼肌、间皮、滑膜、血管、组织细胞以及原始间叶细胞等(骨、软骨和淋巴造血系统),它们是一大类在胚胎学上有共同起源的组织的总称。

目录
1.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3.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有哪些典型症状 4.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应该如何预防 5.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6.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病人的饮食宜忌 7.西医治疗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的常规方法

1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纵隔间叶源性肿瘤的发病原因雷同于全身软组织肿瘤,虽然国内外的学者在遗传学、环境学、免疫病毒学等方面作了不少的工作,但确切病因尚没有被证实。可能有以下因素引起。

1、创伤:最先注意到的是体表的一些肿瘤与创伤的关系,也有少数报道发现手术、烫伤或化学烧伤的瘢痕组织及异物附近组织易发生软组织肿瘤,潜伏期为2~50年。

2、化学物质:动物实验证实皮下注射多环碳氢化合物能产生多种肉瘤,但在人体的研究上仍未证实。除锈剂或落叶剂中二氧苯定可进入人体内并积聚在脂肪和其他组织中,不能迅速代谢,有可能诱发软组织肉瘤,但来自越战的军人及当地居民的调查报道无法证实这一点。

3、电离辐射:放疗病人在放射野中出现肉瘤,一般有2~25年的潜伏期,最常见的类型是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血管肉瘤。

4、良性肿瘤恶变:绝大多数软组织肉瘤是原发的,而不是由良性肿瘤恶变而来,判断标准一般来讲如一个有多年病史的良性肿瘤转为生长迅速,且在光镜下找到肯定的良性病变残留,才可考虑为恶变。有作者在观察良性恶变病例中多次发现该肿瘤从一开始就是恶性。

5、病毒因素:曾在实验动物和人类软组织肉瘤中分离出C型病毒、白血病病毒、EB病毒,并注意到HIV感染的病人常伴发卡波西肉瘤。

6、免疫因素:淋巴管肉瘤的发生总是同乳腺癌根治术后慢性淋巴水肿有关,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可引起软组织肉瘤。

7、遗传因素:已知与遗传有关的软组织肿瘤包括平滑肌瘤、血管球瘤、黄色瘤等。

8、基因突变:P53突变在散发的软组织肿瘤中不常见,但已知P53突变Rb基因异常表达的软组织肿瘤要比没有突变的侵袭性更强。

2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纵隔有脂肪、丰富的淋巴和疏松的结缔组织,受感染后,极易扩散。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中纵隔感染的并发症较为危险,因为造成感染的细菌多为肠道致病菌,此类致病菌进入组织后产生很强的致病力,导致周围组织广泛坏死,可能并发中毒性休克。另外本病还可以引起心包炎、胸腔积液、心肺功能衰竭和大血管腐蚀性的致死性出血等。

3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有哪些典型症状

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可存在多年而无症状,半数以上是由于偶然发现,也可以是在体格检查时或出现在尸检报告中。最常见的主诉是胸痛、咳嗽、气短、吞咽困难、声嘶、Horner综合征、上腔静脉压迫症及气管、心脏受压等,还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盗汗、全身不适、纳差、体重减轻等。这些同肿瘤的位置、大小、性质以及生长方式有关,良性肿瘤较少出现症状,囊性较实体瘤产生症状少,膨胀性生长会产生压迫症状,浸润性生长常出现受累脏器的相应症状,临床多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如下。

一、纵隔脂肪源性肿瘤

分良性及恶性两大类,良性肿瘤占大多数,其中纵隔内较少见,可发生于纵隔任何部位,大部分位于前纵隔、心缘旁或心膈角。发病原因不明,有人认为起源于纵隔胸膜下或胸壁皮下脂肪组织,也有认为起源于退化的胸腺组织。

1、纵隔脂肪瘤:是纵隔内较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男性稍多。肿瘤通常包膜完整,多为球形、结节形或不规则形,切面呈淡黄或黄色、油腻状,常被纤维组织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小叶状结构,质地较柔软,体积通常较大,可伴有出血、坏死、液化、囊性变及骨化。组织学上主要由成熟脂肪组织组成,常延伸入颈部、肋间或椎管内。生长缓慢,偶有恶变,临床上一般无明显症状,如肿瘤体积大可压迫周围组织,可产生相应症状。

2、纵隔脂肪肉瘤:其病因不明,发生于纵隔者罕见男性稍多于女性,多见于40~60岁,少见于青少年。绝大多数为原发性肿瘤,也有从良性脂肪瘤恶变而来的报道。脂肪肉瘤通常体积较大,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可有菲薄的纤维包膜,分化良好者切面类似脂肪瘤。如伴有纤维组织增生则可见白色条索穿插其间,黏液型脂肪瘤呈胶冻状,圆形细胞型及多形性呈鱼肉样或脑髓状,可有出血坏死。镜下组织形态多样,目前常化分为分化良好型、黏液型、圆形细胞型及多形性和去分化型5种类型,外加5种肿瘤成分同时存在的混合型。脂肪肉瘤多位于后纵隔,病程较长,术前病程从数周到数年不等,常有明显胸痛,肿块巨大可产生压迫症状。

二、纵隔纤维组织源性肿瘤

纤维组织肿瘤由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所组成,根据分化和成熟程度分为良性及恶性,纵隔纤维原性肿瘤非常罕见,国内上海市胸科医院至1990年共收治1796例纵隔肿瘤,其中纤维原性肿瘤只有17例,其他仅有散在病例报道,目前,习惯将这类肿瘤分类为纤维瘤病,纤维肉瘤及恶性纤维性组织细胞瘤。

1、纵隔纤维瘤病:是一种纤维组织增生性疾病,由胶原纤维和成熟纤维细胞组成,病因不明,可能与一些炎症或肿瘤产生的活性物质有关,也可能是一种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大体形态上无明显边缘,呈弥漫性结节性增生和结节状增生。病人多为中年人,临床症状主要因胸腔纵隔内各脏器受到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和压迫而引起,可包绕主动脉弓、气管、支气管、心脏等,往往因上腔静脉受阻而被注意,其他尚有胸痛、发热、吞咽困难、声嘶、血沉加快等表现。肿瘤不发生转移,治疗应采取完全切除,切除不彻底会局部复发。

2、纵隔纤维肉瘤:病因不明,在纵隔者罕见,多位于后纵隔,肿瘤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大,一般有假包膜。分化良好者切面呈灰白色,质地坚韧,有漩涡状结构。分化差的切面如鱼肉状,质地柔软,可见出血坏死,镜下主要由梭形的成纤维细胞组成,并含有网状纤维及胶原纤维。部分区域显示黏液样变,可见核分裂象,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形性。

3、纵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老年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只有极少数的病变是原发于纵隔。男女发病无差别,后纵隔多见,其次为中纵隔,通常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无包膜。但国内有人统计认为原发于纵隔内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有包膜的较多,肿瘤可生长的较大,通常呈结节状,切面呈灰白色鱼肉状,也可为黄色或黄褐色,较大肿瘤常伴出血坏死和囊性变,如纤维成分多,质地较硬,含较多黏液成分时,呈半透明黏液样。

三、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发生于纵隔者非常罕见,近一半是恶性的,该肿瘤起源于间皮下的未分化间叶细胞,发病与石棉接触史无关。肿瘤孤立、局限,一般有细蒂和广基,常有完整包膜,并且表面附有胸膜。超微结构提示肿瘤细胞本质上是成纤维细胞,免疫组化可见波形蛋白阳性,有时角蛋白阴性,多见于成年男性,常有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和发热等症状,可有骨关节病,杵状指及低血糖的表现。可有转移,较常见的是肝,也可见淋巴转移,治疗采用外科手术切除,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良性一般预后良好,很少复发。恶性病人长期生存率很低,容易复发,大多数复发病例生存时间不足5年。

四、纵隔血管源性肿瘤

血管源性肿瘤纵隔内罕见,病例统计认为发病率占纵隔肿瘤的0.5%~1.5%,其10%~30%属恶性,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可发生于纵隔的任何部位,以前上纵隔居多。

1、纵隔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部分为毛细血管瘤,二者占良性血管瘤的90%,静脉型也有报道,多发于内脏区或椎旁沟,偶尔可扩展到胸壁、颈部及椎管内,瘤可有薄层包膜,多为紫红色,质软,不定形态,少数有出血表现。镜下肿瘤由内衬薄层内皮的扩张的管腔组成,管腔间由纤细的纤维组织分隔,可见灶状血栓、钙化、胆固醇性肉芽肿,多见于青壮年,性别差异不大。病人症状的发生与肿瘤大小部位及对周围组织压迫或侵犯有关,可以有胸痛、胸闷、咳嗽等症状。

2、血管内皮细胞瘤:组织学表现介于良恶性之间,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可呈浸润性生长,并可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及重要脏器转移,其中肺和肝是常见的转移部位,属低度恶性肿瘤。镜下异型性不大,核分裂象很少,手术应广泛切除,有一定的复发率。

3、血管内皮肉瘤:发生于纵隔者非常罕见,病因不明,肿瘤一般无包膜,内有广泛出血坏死,瘤细胞密集,异型明显,核分裂象易见。细胞一般都被围在网状纤维鞘内,呈实片状,腔隙不明显,恶性程度高,疾病进展迅速,呈现浸润性生长,可有淋巴和肺脏转移。有时手术中发现已无法切除,病人在术后短期内复发,生存期较短。

4、血管平滑肌肿瘤:主要位于四肢远端皮下组织,罕见于纵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纵隔的任何部位,其中前纵隔多见。

5、血管平滑肌肉瘤:发病部位以下腔静脉,肺动脉常见,病变位于小血管时不易发现原发血管,诊断颇有争议,须结合肿块大小,发病部位,有无转移及镜下所见有丝分裂数量确定。首选手术治疗,手术范围包括整个肿瘤及其附近的血管和粘连组织,有报道术后复发率达75%,有人曾给予复发病人放疗,但未获成功,化疗仅对少数病例有益。

6、血管外皮细胞肿瘤:起源于血管外皮细胞可有良恶性之分,但病理上难区分,肿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以下肢、腹膜后和头颈部位最常见,发生于纵隔罕见,无年龄及性别差异,病程长短不一,从数年至数十年,生长缓慢。血行播散是转移的主要途径,以肺和骨常见,大多数病人无症状,后期由于肿块巨大或浸润出现压迫症状,其中较为特殊的症状有低血糖表现,发生原因可能与肿瘤分泌肾素、血液内葡萄糖被大量利用和消耗有关。

五、纵隔淋巴管源性肿瘤

1、纵隔淋巴管瘤:淋巴管瘤是畸形而非真性肿瘤,起因淋巴系统与静脉系统的交通失败,属于先天性疾病,也可能继发于手术,外伤后,占纵隔肿瘤的0.7%~4.5%。以颈部最为常见,发生于纵隔内的较少见,并多为颈部向纵隔的延伸,临床将淋巴管瘤分为颈型、颈纵隔型、纵隔型。

2、淋巴管肌瘤:全部发生在女性的良性肿瘤,最初称为淋巴管外皮细胞瘤,其局限性的病变可位于纵隔,常与胸导管及其分支有密切的关系,导致乳糜胸,弥漫型被称为淋巴管肌瘤病,可累及肺脏。有些病例发生在结节性硬化综合征背景上,提示其在发病机制上的联系,发病可能与女性激素有关,有观点认为系一种错构瘤,手术效果较好。

六、纵隔肌源性肿瘤

1、纵隔横纹肌瘤:此肿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甚至是无骨骼肌部位,很少见原发于纵隔,Miller(1978)曾经报道1例发生于前纵隔的这种肿瘤,并且推测它是起源于胸腺细胞,国内期刊少有报道,此肿瘤手术预后良好。

2、纵隔横纹肌肉瘤:横纹肌肉瘤由不同分化程度的骨骼肌细胞组成的恶性肿瘤,细胞形态多种多样。临床上根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特殊的组织结构和巨体形态,将其分为胚胎型(包括葡萄族型)、梭形细胞型、腺泡型和多形型4种,其中胚胎型最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七、其他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发生于纵隔的其他间叶性肿瘤还有间叶瘤、脑脊膜瘤、滑膜肉瘤、骨外的成骨肉瘤、软骨肉瘤等以及炎症性肿块黄色肉芽肿,后者是淋巴结内非结核性肉芽肿性病变在纵隔内形成的肿块。胸部X线显示圆形或分叶状块影突入肺内,边缘光滑,肿块大者可产生压迫症状,因此可予手术治疗。

4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应该如何预防

正确的饮食加工方法以及饮食习惯对于预防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也是非常重要的。

1、免煎炸:我国很多人都喜欢煎炸食品。为了减少致癌物的摄入,做荤菜或蔬菜时油锅的温度不要太高,不让油冒烟,因为油在锅里冒烟时的温度已超过200℃。煎炒的时间越短越好,别把食品的表面煎得太焦黄,这样可减少致癌物的形成。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要做油炸肉、油炸鸡、油炸鸽子或鹌鹑、油炸鱼、油炸虾、油条、油饼、油炸糕点、油炸花生米、油炸土豆等。最好用清蒸、红烧、水煮、水汆、熬汤、焖、炖、凉拌、炒菜、微波炉煮等方法。

2、免烟熏、火烤:食品在烟熏、烧烤或烘焦的过程中,可产生苯并芘等致癌化合物。

3、免用盐腌:很多家庭习惯用盐腌制猪肉、禽类、鱼类、蛋类等、在商店里可以买到咸肉,火腿、腊肉、腊肠、咸菜、酱菜等,这些食品都是用盐腌制加工的。

4、细嚼慢咽:食物先入口腔,再通过食管进入胃脏。在咀嚼的同时,口腔内的大小唾液腺体分泌出帮助消化的唾液与食物充分搅拌,以利于胃肠消化吸收。以上这些功能只有在细嚼慢咽中才能完成,譬如说,食物中的鱼刺、骨头碎片、砂子、杂质要吐出去;较粗大的食物需用牙齿嚼碎;太烫的食物或汤水不能咽下。这样就保护了食管和胃黏膜免受擦伤和烫伤,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

5、不暴饮暴食:关于暴饮暴食,是指在一次就餐时,吃进的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各种酒类太多,超过了正常的需要,这容易引起消化道多种疾病,损伤身体健康。还需注意,经过实验证明,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热量的饮食,过多地饮酒,容易引起癌症。所以中医大夫和有经验的老年常说,饮食七分饱可以保健康。

5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X线胸片诊断价值有限,但可以提供病变在纵隔内的位置、大小、解剖结构有无移位和改变。肿块的相对密度是囊性还是实体、有无钙化,是诊断的基础检查方法。CT的诊断价值较高,特别是在纵隔内大量脂肪的衬托下能很好地显示纵隔解剖结构和占位性病变的形态特征,增强扫描可分辨出肿块与血管之间的关系。MRI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对比分辨率,在流空血管的衬托下可清楚显示纵隔解剖结构,并且无辐射、不需造影、非常清晰、对血管畸形或与血管相关疾病有优势。穿刺活检也可获得术前细胞诊断,但所获组织少,往往诊断困难。

6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病人的饮食宜忌

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的患者饮食宜清淡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患者还应注意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7西医治疗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的常规方法

手术为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案,手术途径及手术技术问题应按纵隔肿瘤的手术原则,争取彻底切除。对于恶性间叶源性肿瘤有时还须结合放疗或化疗,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当前城市:
深圳
【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