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医生入驻 免费问医生

螺菌病

  鼠咬热(rat-bitfever)原系鼠类传染病,为鼠类或其他啮齿动物咬伤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为小螺菌和念珠状链杆菌二种。由小螺菌所致者有回归型高热,局部硬结性溃疡,淋巴结炎及皮疹等。

目录
1.螺菌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螺菌病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3.螺菌病有哪些典型症状 4.螺菌病应该如何预防 5.螺菌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6.螺菌病病人的饮食宜忌 7.西医治疗螺菌病的常规方法

1螺菌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1、发病原因

  小螺菌鼠咬热,由小螺菌感染引起。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识始于1831年。1839年由Elives报告3l例,1887年Carter在印度家鼠血中首先发现了小螺菌病原体。1925年日本二木等人从该病患者局部肿大的淋巴结中亦发现此菌,分泌物注射大鼠致其发病,曾命名为鼠咬热钩端螺旋体。

  此菌为一种棒状而僵硬的螺旋形微生物,无荚膜及芽孢,革兰染色阴性,菌体长约3~6μm,宽0.2~0.6μm,多数具有两三个粗而规则的回旋,亦可达4~5个回旋,一端或两端有鞭毛,暗视野下见运动迅速,可循其长轴旋转,亦可通过鞭毛前后穿行。小螺菌为需氧菌,目前人工培养尚未成功。实验室常以鼠类腹腔接种方法分离此菌。小螺菌外界抵抗力较弱,对酸敏感,55℃30min即被杀死。

  2、发病机制

  鼠咬热的确切发病机制迄今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小螺旋体从咬伤部位侵入人体,沿受伤局部的淋巴管进入附近的淋巴结,并在该处生长繁殖,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随后反复侵入血液形成菌血症,引起临床急性发作,由于病菌周期性入血,常产生周期性发热,导致临床间歇性反复发作。

  本病表现为全身性和局部性病变,基本病理变化为中毒性、出血性和坏死性改变。全身性病理改变主要为肝小叶、肾小管中毒性出血性坏死及单核细胞浸润,脑膜有充血、水肿及神经细胞变性。胃肠有卡他性炎症变化。在被咬伤的部位局部常出现水肿,单核细胞浸润及坏死,局部淋巴结增生肿胀。


2螺菌病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1、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而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常累及心脏瓣膜,也可累及室间隔缺损处、心内壁内膜或未闭动脉导管、动静脉瘘等处。

  心内膜炎可由细菌、霉菌、立克次氏体及病毒致病。临床主要可见三大类症状,即全身感染症状、心脏症状、栓塞及血管症状。还以发热为最多见、最重要的全身症状。

  2、脑膜炎:是一种娇嫩的脑膜或脑脊膜(头骨与大脑之间的一层膜)被感染的疾病,此病通常伴有细菌或病毒感染身体任何一部分的并发症,比如耳部、窦或上呼吸道感染。

  3、心肌炎(myocarditis):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虽然某些心肌炎由于在终期可过渡为充血性或限制性心肌病,而被某些学者视为继发性心肌病,但在发病学上心肌炎毕竟是可区分的疾病类型,引起心肌炎的原因很多,诸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免疫反应,以及物理、化学因素等均可引起心肌炎。

  4、肝炎(学名:Hepatitis):是肝脏的炎症。肝炎的原因可能不同,最常见的是病毒造成的,此外还有自身免疫造成的。酗酒也可以导致肝炎。肝炎分急性和慢性肝炎。

  5、肾小球肾炎:又称肾炎。发生于双侧肾脏肾小球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肾小球肾炎是常见的肾脏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二种。

  6、血红蛋白:在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称为贫血。其中以血红蛋白最为重要,成年男性低于120g/L(12.0g/dl),成年女性低于110g/L(11.0/dl),一般可认为贫血。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表现之一,然而它不是一种独立疾病,可能是一种基础的或有时是较复杂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一旦发现贫血,必须查明其发生原因。

  7、附睾炎:是男性生殖系统非特异性感染中的常见疾病,多见于中青年。

  当各种原因导致自身抵抗力降低时,病原菌可以趁机侵入附睾引发炎症。表现为阴囊部位突然性疼痛,附睾肿胀,触痛明显,可伴有发热,附睾硬结等。附睾的炎症可影响精子成熟,使其受精能力下降;炎症也可致附睾管堵塞,影响精子的输出,这些均可造成临床上不育。按病程可分为急性附睾炎和慢性附睾炎两种。

  8、脾大:是重要的病理体征,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仰卧位或侧卧位能摸到脾脏边缘应认为脾脏肿大。脾脏体积增大是脾脏疾病的主要表现。


3螺菌病有哪些典型症状

潜伏期1~30天,平均14~18天。起病常常在已愈的原咬伤处又出现疼痛,肿胀发绀以至坏死,可形成水疱,其上覆以黑痂,下面逐渐形成硬结下疳样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常伴有淋巴管炎,同时有寒战高热,体温可迅速上升达40℃以上,在体温上升时伴有头痛,全身乏力,肌痛,关节痛,尽管关节疼痛,但无关节腔渗液,严重者可有呕吐,腹泻,便血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谵妄,昏迷,颈强直等全身中毒症状,约50%患者出现皮疹,典型出疹多由咬伤处开始,而后波及四肢及躯干,面部及掌跖处较少,皮疹形态多异,多为暗红色或紫色的斑丘疹,呈椭圆形,边界清楚,基底较硬,不痛不痒可融合至数厘米大小,偶有玫瑰疹或荨麻疹,经3~5天后,随体温下降,症状消失,皮疹隐退,间隔3~7天后,体温又复上升,上述症状及皮疹再现,如不经治疗可反复发作持续3~8周,极少数患者可反复发作达1年以上,大多数经多次反复发作后,症状逐渐变轻,热型也不规则,以至诊断困难。

  未经治疗其病死率达6%左右,由于长期发作,常合并有其他并发症,如心内膜炎,脑膜炎,心肌炎,肝炎和肾小球肾炎,贫血,附睾炎,胸膜渗出和脾肿大,自抗生素应用以来,迁延不愈者已不多见,病死率下降,并发症也随之减少。


4螺菌病应该如何预防

1、因小螺菌感染是通过大鼠或偶尔通过小鼠咬伤机体所致。所以灭鼠是最重要的措施,防止被鼠或其他动物咬伤。与鼠有接触的实验工作人员应注意防护,戴手套。万一被咬伤除局部治疗外,应立即注射青霉素预防。

  2、饭前、便后洗手也是减少经“粪-口”途径传播的方法。如果是亲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时,应暂时采取分餐,直至完全治愈,尽量采取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都可减少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几率。


5螺菌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10~20)×109/L,中性粒细胞左移,偶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有中至重度贫血,血沉增快,尿中可出现蛋白,红细胞和(或)白细胞,其中约50%患者梅毒血清反应呈阳性。

  2、病原学检查:动物接种分离病原菌,采取症状明显期患者血液,伤口渗出液或淋巴结穿刺液0.25ml接种小白鼠,豚鼠的腹腔内,7~15天内取其被接种动物血液或腹腔液,用暗视野法或涂片染色找小螺菌,值得注意的是,被接种动物要仔细筛选,排除其本身存在的小螺旋体感染。

  关节渗出液接种于特殊培养基,可获阳性结果。


6螺菌病病人的饮食宜忌

1、应避免吃油煎、油炸食物以及含粗纤维较多的芹菜、韭菜、鱼干及各种粗粮。这些食物不仅粗糙不易消化,而且还会引起胃液大量分泌,加重胃的负担。但经过加工制成菜泥等易消化的食物可以食用。

  2、禁吃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咖啡、酒、浓茶等,以及过甜、辛辣等食物。甜食可增加胃酸分泌,刺激溃疡面加重病情;辛辣食物刺激渍疡面,使胃酸分泌增加;另外,溃疡病人还应戒烟,烟草中的尼古丁能改变胃液的酸碱度,扰乱胃幽门正常活动。

  3、应选用易消化、含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这些食物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助于修复受损的组织。泛酸多的患者应少用牛奶。


7西医治疗螺菌病的常规方法

一、治疗

  1、病原治疗:小螺菌对青霉素极其敏感,剂量为青霉素40万~80万U/d,分2次肌内注射,疗程为7天。用药后易发生赫氏反应,应引起注意,宜从小剂量开始。如疗效欠佳或有并发症者,如心内膜炎,剂量应加大为1200万~1500万U/d,疗程为3~4周。如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链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类等。

  2、局部治疗:局部治疗虽不能防止本病发生,但对防止继发感染甚为重要,咬伤部位应立即用0.02%呋喃西林或0。2%依沙吖啶溶液冲洗湿敷。

  二、预后

  自抗生素应用以来,迁延不愈者已不多见。病死率下降,并发症也随之减少。


当前城市:
北京
【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