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发热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如不知自己原来的体温,则腋窝体温(检测10分钟)超过37.4℃可定为发热。

目录
1.发热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发热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3.发热有哪些典型症状 4.发热应该如何预防 5.发热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6.发热病人的饮食宜忌 7.西医治疗发热的常规方法

1发热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发热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进而导致内生致热原(EP)的产生并入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更进而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最终引起发热。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来自体外的外致热原,如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也有来自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内生致热原(EP)来自体内的产EP细胞,其种类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6(IL-6)等。EP作用于位于POAH的体温调节中枢,致使正、负调节介质的产生。后者可引起调定点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发热的产生。
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其实,它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发烧甚至可能有它的用途,如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较不具传染性。这些能力应可以抵消发烧时所经历的不舒服。

2发热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发热患者由于高热容易造成脱水,也因服退热药大量出汗时体内丧失水分就更多。脱水不仅使退热困难,还会影响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发生酸中毒等。因此必须鼓励患者多饮水。同时血中钠浓度升高,血液高渗,患者会发生口干口渴、烦躁不安甚至说胡话或抽筋,热度非但不退且会更高,可能会发生低钠血症,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多见于平时有营养不良的婴幼儿。

有些患者会引起抽筋,甚至高热惊厥。抽筋多发生于高热骤起之时,一次发热仅抽一次,很少超过2次以上,只要抽搐时间不长,处理得当,对孩子健康影响不大。一般发热对身体组织器官的影响不大,且能加速抵抗力的产生。但当体温超过41°C时,体内蛋白质会发生分解,引起脑水肿而致病孩死亡或留下脑病后遗症。因此,患者出现40°C以上高热就必须紧急处理。患者可能由于高热会引起心跳加快,还可能引起心力衰竭等。

3发热有哪些典型症状

发热患者在感冒时会出现头痛、流涕、咳嗽等症状。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发热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in)病等。

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4发热应该如何预防

发热是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在预防方面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饮食要注意科学搭配,防止暴饮暴食、挑食、偏食。这样,既能补充人体所必须的营养,又可防止内热产生。

2、中医认为儿童是“纯阳”之体,易产生内热,尤其是3-6岁的儿童最易感冒发烧,预防的方法就是不偏食。当发现有内热迹象,如大便干结、口干、舌苔厚且黄时,可吃一些助消化的中成药,如小儿化食丸、大山楂丸等,以防“内热外感”而发热。

3、生活有规律,衣着适度。人们要根据节气变化及天气情况增减衣服。中医认为顺应自然是养生防病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4、平时要经常做室外活动,如散步、慢跑、做操、爬山等。这样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外感性发热。另外,在室外多让阳光照射还可以防止缺钙。

5、睡觉不要选在通风口处。因为人在睡眠状态下,易被外邪所侵袭而致外感性发热。

6、如果已出现外感造成的发热,针对病因服药的同时,还需采用物理降温,如把冰袋放在额头、腋下等部位;酒精擦浴,以腋下、额头为主。多饮水,通过发汗、利水便,使热量排出体外而降温。

5发热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发热病人要注意测量体温,体温表显示的人体温度36~37℃正常、37~38℃发热、38~39℃高热、高于40℃可能有危险性的高热。检验项目可以选择血常规,尿常规,血沉,血钾、钠、氯化物检查,肝、肾功能,CO2结合力测定,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血肥达反应,外斐反应,血涂片找疟原虫,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培养。
检验结果判定:
1、白细胞(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白分比明显增高,提示各种原因引起的化脓性感染。
2、白细胞总数增高或偏低,提示为某些病毒感染或伤寒病。
3、白细胞分类(DC)检查中发现幼稚细胞,提示可能为白血病。
4、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T)均降低,提示可能为某些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5、尿常规镜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较多,尿蛋白增加,提示为泌尿系感染或肾炎、肾结核及肿瘤。
6、血沉增快,提示为急性感染、结核病、肿瘤或结缔组织病。
7、肝功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麝香草酚浊度试验值增高,提示为有肝脏损害、胆红素值升高、胆道感染。
8、血肥达反应阳性,提示可能为伤寒病。
9、外斐反应阳性,提示可能为斑疹伤寒。
10、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如培养出致病菌,将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6发热病人的饮食宜忌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常常伴发感冒出现,同时出现食欲不振等现象,在此期间需要注意的饮食状况如下。

1、多饮水

发热期间会出很多汗,体内的热量被水分带到体外,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多喝水可以补充水分,帮助汗水流出来,有助于退热。最好是喝温水。也可以喝些稀粥。

2、多吃蔬菜水果

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C和矿物质,维生素C可以帮助缓解身体的不适症状,还可以加强身体的免疫力,加快康复。蔬菜水果是矿物质的重要来源,多吃蔬菜水果可以补充体内矿物质的损失,维持体内水盐代谢平衡,减少发热对身体的伤害。

3、饮食宜清淡,忌油腻

发热往往会影响胃肠道功能,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若饮食过于油腻,更难于消化吸收,会增加胃肠的负担,造成胃肠道不适。

4、不要贪凉喝冷饮

贪凉喝太多冷饮一来会刺激肠胃,影响胃肠蠕动,造成胃肠道不适,二来会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孔闭合,妨碍散热并减少汗水流出,不利于降低体温。

7西医治疗发热的常规方法

发热时,如果医生确定你只是感冒了,在你能耐受的范围内,最好不要急于服用解热药。发烧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我们的身体藉由升高体温来调动自身的防御系统杀死外来病菌(一般来说,病菌在39℃以上时就会死亡),从而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如果你在感冒初起时(37—38.5℃)使用药物来退烧,会使体内的细菌暂时变成假死状态,并使他们产生抗药性,一旦死灰复燃,往往更难治疗。

如果高烧让你无法耐受,可以采用冷敷帮助降低体温。在额头、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块湿冷毛巾,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当冷敷布达到体温时,应换一次,反复直到烧退为止。也可将冰块包在布袋里,放在额头上。

假使体温不是太高,可以采用热敷来退烧。用热的湿毛巾反复擦拭病人额头、四肢,使身体散热,直到退烧为止。但是,如果体温上升到39℃以上,切勿再使用热敷退烧,应以冷敷处理,以免体温继续升高。专家建议使用冷自来水来帮助皮肤驱散过多的热。虽然你可以擦拭(用海绵)全身,但应特别加强一些体温较高的部位,例如腋窝及鼠蹊部。将海绵挤出过多的水后,一次擦拭一个部位,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体温将蒸发这些水分,有助于散热。

当你发烧时,你的身体会流汗散热;但当你发高烧时,身体会因为流失太多水分而关闭汗腺,以阻止进一步的水分流失,这使你的身体无法散热。解决之道就是补充液体,喝大量的白开水及果菜汁,其中果菜汁含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尤其是甜菜汁及胡萝卜汁。如果你想喝番茄汁,应选用低钠的产品。发烧期间应避免固体食物,直到状况好转。如果呕吐情形不严重,还可以吃冰块退烧。

若感到非常不舒服,可服用止痛药。成人服用2片阿司匹林或2片扑热息痛,每4小时服用——次。扑热息痛的优点是较少人对它过敏。由于阿司匹林与扑热息痛的作用方式有些不同,因此你若觉得使用任何一种皆无法有效地控制发烧,不妨两种并用。每6小时服用2片阿司匹林及2片扑热息痛。服用这些药物时,需先经医师同意。

需要注意的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千万不要服用阿司匹林。因为阿司匹林可能使发烧的儿童爆发雷氏症候群,这是一种致命性的神经疾病。儿童可以用扑热息痛代替。以每磅体重服用5—7毫克的方式,计算服用量,每4小时服用一次。记住,增加使用频率或超过适当剂量,都有危险,一定要有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当前城市:
全部
【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