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肝癌是由全身其他部位原发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并在肝脏形成单个或多个的癌灶。大多数病人原发癌的临床表现先于转移性肝癌,但有部分病人的原发病灶起源不明确或同时发现包括肝脏在内的两处或两处以上的脏器发生肿瘤。
转移性肝癌
- 目录
- 1.转移性肝癌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转移性肝癌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3.转移性肝癌有哪些典型症状 4.转移性肝癌应该如何预防 5.转移性肝癌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6.转移性肝癌病人的饮食宜忌 7.西医治疗转移性肝癌的常规方法
1转移性肝癌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全身各脏器的癌肿几乎均可转移至肝脏。恶性肿瘤可以向周围组织直接浸润,或侵入淋巴管、血管及体腔,之后癌细胞随淋巴液、血液及各种腔道转移至远处。癌细胞的浸润及转移主要取决于其本身的恶性生物学特性及机体免疫状态。癌细胞具有阿米巴样活动能力,能自主地向周围组织浸润和运动。癌细胞之间黏着力下降使其具有易脱落倾向,增加了转移的机会。癌细胞高表达某些整合素可能赋予癌细胞迁移的动力,使其易于穿透基底膜。机体某些黏附分子(adhesivemolecule)有助于癌细胞在转移脏器中的滞留,癌细胞表面蛋白水解酶活力的增高也有利于其浸润和转移。由于荷瘤宿主大多存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识别和杀伤转移的癌细胞,一旦癌细胞在远处脏器停留,可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使癌细胞自主性无限制生长。癌细胞的这种恶性生物学特性与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如DNA倍体或干系水平有一定关系,异倍体的癌细胞较二倍体的癌细胞更易发生转移。肝脏由于本身解剖及血供的特点,可能更易给多种癌细胞提供滞留的生长空间和营养来源。人体各部位癌肿转移至肝脏的途径有门静脉、肝动脉、淋巴路和直接浸润4种。
2转移性肝癌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转移性肝癌患者可由恶性肿瘤的代谢消耗与进食少、营养不良引起消瘦、乏力。 患者常因肝功能损害、肿瘤压迫胃肠道致食欲不振。此病还可能会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感染及癌性发热。
3转移性肝癌有哪些典型症状
肝脏转移癌早期可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晚期其症状和体征与原发性肝癌相似,但因无肝硬化,常较后者发展缓慢,症状也较轻。早期主要为原发灶的症状,肝脏本身的症状并不明显,大多在原发癌术前检查,术后随访或剖腹探查时发现。随着病情发展,肿瘤增大,肝脏的症状才逐渐表现出来,如肝区痛、闷胀不适、乏力、消瘦、发热、食欲不振及上腹肿块等。晚期则出现黄疸、腹水、恶病质,也有少数患者(主要是来源于胃肠,胰腺等)肝转移癌症状明显,而原发病灶隐匿。
1、原发癌的症状和体征
随原发癌的部位和性质不同而不同,但却可能是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如肺癌病人的咳嗽和胸痛,胰腺癌病人的上腹痛和黄疸等。此时往往是肝转移癌的早期,容易只注意原发癌而忽视癌肿可能已发生肝脏、腹膜、肺脏等脏器的转移。
2、肝转移癌的症状和体征
当肝脏出现广泛转移或转移灶较大时,病人可出现类似于原发性肝癌的症状和体征,右上腹或肝区胀痛或不适。肝脏肿大,如触及癌结节,其质地坚硬并可有触痛。晚期可有黄疸、腹水及其他恶液质的表现,有时上述症状和体征可为病人的惟一表现而较难发现原发病灶。由于肝转移癌多不合并肝硬化,故与原发性肝癌相比,上述表现程度稍轻,发展较慢,并发症亦较少。
3、全身症状
随着病情的进展病人可出现乏力、腹胀、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发热等全身症状,并呈进行性加重。
4转移性肝癌应该如何预防
转移性肝癌在预防时首先要明确肝癌会不会传染。虽然在医学案例有家族聚集式的肝癌病发现象,但原因在于肝炎的交叉传染,而并非是肝癌的传染。还要杜绝病毒性肝炎的传染。在接触肝癌病人时,如果肝癌患者是由于乙肝病毒引发的肝脏癌变,就要注意防护,尤其是那些体质较弱的小孩和老年。但是肝癌是不会传染的,这是不用担心的。此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戒烟戒酒。
5转移性肝癌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肝脏转移癌早期可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晚期其症状和体征与原发性肝癌相似,但因无肝硬化,常较后者发展缓慢,症状也较轻。此病的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一、肝功能
亚临床期继发性肝癌常无酶学异常,已有临床表现者多伴有ALP、GGT升高,但无助于肝转移癌的直接诊断。即使肝脏已有明显的肿大,肝功能也可正常或轻度异常。病情重者可有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和γ-谷氨酰转肽酶等升高,其中AKP往往明显升高且对肝转移性癌的诊断较有意义。
二、肿瘤标记物检测
1、血清甲胎蛋白(AFP):90%以上的肝转移性癌的病人AFP阴性,但少数来自消化道,胰腺和生殖腺的癌肿肝转移后可测得低浓度AFP阳性。
2、血清癌胚抗原(CEA):CEA升高有助于肝转移癌的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时CEA阳性率高达60%~70%。在原发于胃肠、乳腺和肺的癌肿转移至肝后,病人的血清CEA可显著升高。
3、CA19-9:在胰腺癌转移至肝时常可升高。
三、肝病毒标志物检测
本病病人的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多为阴性。
四、影像学检查
有B超、CT、磁共振成像(MRI)等,这些检查基本上无创伤性,可根据需要反复进行检查,不应只进行一次或一种检查未有阳性发现就轻易排除本病,超声显像多呈现增强回声。CT表现为混合不匀等密度或低密度,典型的呈现“牛眼”征,多不伴肝硬化征。MRI检查肝转移癌常显示信号强度均匀、边清、多发,少数有“靶”征或“亮环”征,B超和CT检查可显示肝内多个散在的或单发的实性占位,二者可发现直径在1~2cm以上的癌肿。
五、特殊检查
根据选择性肝血管造影的检测,可检出病灶直径的低限约为1cm,超声显像约为2cm。因此,早期肝转移多呈阴性,待增至一定大小始出现阳性结果,已有临床表现者,各项定位诊断方法的阳性率可达70%~90%,选择性腹腔或肝动脉造影多显示为少血管型肿瘤。
1、血管造影:可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多显示少血管性肿瘤结节,能发现直径1cm以上的肿瘤。
2、肝穿刺活检:在B超或CT引导下行细针肝穿刺组织病理学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寻找原发癌,但此方法有引起腹腔内出血的可能,应注意。
3、放射性核素显影:超过2.0cm的肝转移瘤在含硫胶体的放射性核素显影上表现为不显影区,应注意的是这一技术的敏感性很高,但其假阳性率也很高。
4、腹腔镜检查:可检测到上述影像学方法检测不到的微小转移灶。
6转移性肝癌病人的饮食宜忌
转移性肝癌患者饮食要注意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柠檬、芦笋、杏仁露、荸荠、红枣、大蒜和红蔬菜以及黑木耳等是抑癌物质,可以阻断癌细胞的生成。待病情稳定后,可在患者主食基础上再加用稀饭、面条、猪肝等,以营养丰富,滋润生津为宜。
7西医治疗转移性肝癌的常规方法
近年来,转移性肝癌的治疗有了较大进展。由于随访制度的完善,新的影像检查技术的应用和血清标记物的检测,转移性肝癌患者获得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机会增多,其生存率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继发性肝癌的治疗同时需结合原发灶的治疗。目前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化疗、肝动脉栓塞化疗和生物治疗等。
1、手术治疗:有肝叶切除术、肝动脉结扎术和肝切除术。美国有学者报告,在有3个或3个以下转移灶的患者中,如转移灶被切除且切缘干净,5年生存率可达30%~40%,肝转移的复发率小于20%。对于肝转移灶在4个或4个以上者,如采取肝脏病灶切除术,罕有生存至3年的,而且肝内病灶通常会有所增加。除类癌外,在无肝外转移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切除所有可见的肝转移病灶。
2、肝动脉灌注化疗(HAI):Bterman等(1950)首创本法治疗,20世纪60年代方引人注目,直至70年代由于操作技术日臻完善和并发症明显减少而被广泛采用。但是所用药物的选择、适应证以及给药方案等问题仍无定论。目前认为HAI可用于不能切除的无肝外病变或肝外病变较小的肝转移癌患者。
3、经其他途径化疗:有全身化疗和肝动脉插管化疗两种方法。前者不但疗效差,且毒副反应大,晚期的病人多不能耐受,因而临床较少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肝动脉插管化疗药物灌注或栓塞适用于原发癌已无法根治或未能找到原发灶病例,以及肝内广泛转移或还有肝外多处转移者。常用的化疗药物有氟尿嘧啶(5-Fu)、丝裂霉素(MMC)、多柔比星(阿霉素)和顺铂等。肝动脉栓塞治疗常用碘化油、吸收性明胶海绵、药物微球或微囊等,可明显提高疗效。
4、合并应用化疗:20世纪80年代初,有人应用降解淀粉微球暂时阻断肝小动脉毛细血管通道,再经肝动脉注射卡莫司汀(卡氮介),提高肝肿瘤局部药物的浓度,减少药物外逸至体循环。Kato等(1981)应用含丝裂霉素的降解乙基纤维素微球,同时具有阻塞肝小动脉分支和缓释药物的作用。这种栓塞化疗方法虽较合理,但常因肿瘤与正常肝组织之间存在动静脉瘘分流而影响疗效。Looney等(1979)试验动脉灌注治疗18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其中2例死亡与治疗有关。再手术或尸检时肉眼观察发现肿瘤消失者4例,其中1例死于肝坏死。由于本疗法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此外Grady(1979)应用镱微球经肝动脉注射作为内照射治疗25例患者,其中17例症状缓解,3例因此疗法死亡。虽然各种去动脉疗法均可因肝肿瘤有明显的动脉供血而获得疗效,但是Ekberg等(1986)报道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经暂时性去动脉疗法后长期持续经肝动脉灌注氟尿嘧啶(5-Fu)的疗效反而不及单用氟尿嘧啶(5-Fu)者。近年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结合无水乙醇局部注射治疗肝转移癌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5、辅助疗法:此法适用于原发癌根治术后有可能复发者、已知抗癌药物确实有效或复发时治愈的机会较小,以及所有辅助疗法无不良反应者。大多数患者术后不需要使用辅助性化疗。
6、放疗:除少数对放疗敏感的肿瘤如精原细胞瘤外,放疗对多数肿瘤的疗效并不理想,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
7、无水乙醇注射局部治疗: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是近年兴起的一种局部治疗方法,适用于肝内孤立性病灶,或最多不超过3个病灶,直径在3cm以内。该方法可使肿瘤凝固坏死和纤维化,延长病人生存时间或为肿瘤手术切除创造条件,单个病灶经多次治疗还有可能完全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