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

脊髓性肌萎缩

  脊髓性肌萎缩(spinalmuscularatrophy,SMA)系指一类由于以脊髓前角细胞为主的变性导致肌无力和肌萎缩的疾病。首先由Werdnig(1891)和Hoffmann(1893)报道,故又称Werdnig-Hoffmann病。根据起病年龄和病变程度可将本病分为4型:Ⅰ~Ⅲ型称为儿童型SMA,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群体发病率为1/6000~1/10000,是婴儿期最常见的致死性遗传病。20~30岁以上起病的SMA,归为第Ⅳ型,可呈常染色体隐性、显性和X连锁隐性等不同遗传方式,其群体发病率约为0.32/10000。

  由于存在各种临床和遗传学方面的特点,故目前普遍认为本病应从运动神经元疾病中分出,成为一组独立疾病。

目录
1.脊髓性肌萎缩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2.脊髓性肌萎缩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3.脊髓性肌萎缩有哪些典型症状 4.脊髓性肌萎缩应该如何预防 5.脊髓性肌萎缩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6.脊髓性肌萎缩病人的饮食宜忌 7.西医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的常规方法

1脊髓性肌萎缩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1、发病原因

  Ⅰ~Ⅲ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婴儿期最常见的致死性遗传病。第Ⅳ型为常染色体隐性、显性和X连锁隐性等不同遗传方式。

  2、发病机制

  SM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是神经病学研究中的一个难题。近几年来在SMA基因定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1995年,不同研究小组分别报道了3个SMA候选基因。法国Lefebvre等在5q13.1区域发现了运动神经元生存(survivalmotorneuron,SMN)基因,全长约20kb,含8个外显子,其转录产物约1.7kb,编码294个氨基酸,功能未知。在一条染色体上该基因具有两个拷贝,二者间有5个碱基的差别,在端粒侧称SMNt,着丝粒侧称SMNc。研究表明,SMNt第7、8号外显子在98.6%SMA患者中纯合缺失或截断,另1.4%患者有小缺失或点突变,这强烈支持SMN是SMA重要的决定基因。随后Roy等在5q13区域另克隆到神经细胞凋亡抑制蛋白(neuronalapoptosisinhibitoryprotein,NAIP)基因,有16个外显子,全长70kb,编码1232个氨基酸。45%SMA-Ⅰ型和18%SMAⅡ、Ⅲ型患者存在NAIP基因第5、6号外显子缺失,而2%的正常对照亦缺失5、6号外显子,提示NAIP基因亦与SMA协发病相关。至于成年型SMA,仅部分发现有SMN基因的缺失,提示与儿童型SMA有相似的基因改变,但大部分患者的基因定位尚未确定,发病机制未明。

  病理变化主要位于脊髓前角,其运动细胞明显减少,呈退行性变,残留的神经细胞呈固缩、核溶解,脊髓前根轴突变细,轴突外周细胞肿胀。脑干运动神经核变性,以面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多见。肌肉病理检查见下述辅助检查部分。

2脊髓性肌萎缩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不同类型SMA的症状体征可以是本病表现,也可以看作本病并发症(参见上述临床表现)。另外,应注意继发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褥疮等。脊髓性肌萎缩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无力而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褥疮等,加之大多数患者出现延髓麻痹症状,给患者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脊髓性肌萎缩患者除请医生治疗外,自我调治十分重要。

3脊髓性肌萎缩有哪些典型症状

  1、SMA-Ⅰ型

  亦称Werdnig-Hoffmann病,约1/3病例在宫内发病,其母亲可注意到胎动变弱,半数在出生1个月内起病,几乎所有病例均在5个月内发病,发病率约为1/10000出生婴儿,男女发病相等,多于出生后不久即表现肌张力低下,肌无力以四肢近端肌群受累为主,躯干肌亦无力,患儿吸吮及吞咽力弱,哭声低微,呼吸浅,可出现胸廓反常活动,翻身及抬头困难,腱反射消失,触诊可发现四肢肌萎缩,但常被皮下脂肪掩盖,眼球运动正常,括约肌功能正常,可见舌肌萎缩和束颤,10%病例可有关节畸形或挛缩,本型预后差,约95%死于出生后18个月。

  2、SMA-Ⅱ型

  发病较SMA-Ⅰ型稍迟,通常于1岁内起病,极少于1~2岁起病,发病率与SMA-Ⅰ型相似,婴儿早期生长正常,但6个月以后运动发育迟缓,虽然能坐,但独站及行走均未达到正常水平,1/3以上患儿不能行走,20%~40%患儿10岁以前仍具行走能力,多数病例表现严重肢体近端肌无力,下肢重于上肢,而呼吸肌,吞咽肌一般不受累,有1/3病例面肌受累,50%以上病例可见舌肌及其他肌肉纤颤,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本型具有相对良性的病程,多数可活到儿童期,个别活到成年。

  3、SMA-Ⅲ型

  又称Kugelberg-Welander病,一般于幼儿期至青春期起病,而多数于5岁前起病,起病隐袭,表现为进行性肢体近端肌无力和萎缩,早期大腿及髋部肌无力较显著,以致病孩行走呈鸭步,登梯困难,逐渐累及肩胛带及上肢肌群,脑神经支配的肌群通常未受累及,但可出现面肌,软腭肌无力,眼外肌正常,约1/4病例伴发腓肠肌假性肥大,此几乎均见于男性患者,半数患者早期可见肌束颤动,弓形足亦可见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感觉正常,本型预后良好,尤其是女性患者,生存期通常能达到成年,许多患者能有正常寿命,表现较严重病例往往为男性患者,本型血清CPK可有不同程度增高,EMG除呈神经源性改变外尚可与肌源性损害混杂存在,因此须注意与肌营养不良症鉴别。

  4、SMA-Ⅳ型

  统称成年型SMA,发病年龄为15~60岁,多见于35岁左右,起病和进展均较隐袭,但亦有呈进行性加重或相对静止的病例报道,本型预后相对良好,行走能力常可保持终生,发病率小于0.5/10万,本型中约1/3病例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为近端肌无力,进展速度稍快,约5年后丧失跑步能力,尚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类型,则一般表现更加良性病程,另一种类型为X-连锁隐性遗传,又称脊髓脑干型SMA(Kennedy病),其发病年龄不等,但常于40岁前发病,早期表现痛性肌痉挛,可先于肌无力前数年出现,近端肌无力常从下肢开始,逐渐波及肩胛带肌,面肌及延髓支配诸肌,下面肌及舌肌可见束颤,数年后可出现吞咽困难及呐吃,约50%病例合并一些内分泌功能障碍,表现男性乳房女性化及原发性睾丸病变。

4脊髓性肌萎缩应该如何预防

  防止患儿出生是预防本病的最有效方法。如果有可疑新生儿颅内出血者通常是由于维生素K1缺乏导致,所以新生儿出生后应该进行常规的维生素K1注射。新近国内有学者联合应用PCR-SSCP、PCR-限制性酶切及连锁分析法进行SMA的产前基因诊断,其准确率和成功率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5脊髓性肌萎缩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血清CPK

  SMA-Ⅰ型血清CPK均为正常,Ⅱ型偶见增高,其CPK同工酶MB常有升高,Ⅲ型CPK水平常增高,有时可达到正常值10倍以上,且同工酶变化以MM为主;一般CPK常随着肌肉损害的发展而增加,至晚期肌肉严重萎缩时,CPK水平才开始下降。

  2、基因诊断

  对于儿童型SMA,一般可通过PCR方法扩增SMNt基因的7,8号外显子并结合单链构象多态分析(SSCP)或应用:DraI,DdeI作SMNt基因7,8号外显子酶切图谱分析进行诊断。

  3、CT肌肉扫描

  此有助于SMA与各型肌营养不良的鉴别,SMA呈现不完整轮廓的弥散性低密度改变,肌组织反射丧失;而肌营养不良则表现大量低密度损害,全部肌肉均受累,一般假性肥大在SMA患者中很少见。

  4、电生理检查

  EMG可反映4种主要类型SMA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但其异常改变相似,包括纤颤电位和复合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s)的波幅和时限增加以及干扰相减少,在SMA-Ⅲ,Ⅳ型病例中,有时可见神经源性和肌源性电位,混杂存在于同一肌肉,在CPK水平增高者肌源性MUAPs可更明显,某些SMA-Ⅲ型病例,肌活检呈神经源性损害,而EMG却表现肌源性损害,提示EMG与临床特征可不一致,各型SMA均见纤颤电位及正锐波,但在SMA-Ⅰ型更明显,见于所有患者,而SMA-Ⅲ型仅见60%,束颤电位在SMA-Ⅰ型约20%阳性,而Ⅲ型则有50%阳性,SMA-Ⅰ型的一个独特表现,即在肢体放松时,可见到5~15Hz的MUAPs自发性发放,随意运动时,各型SMA均见干扰相减少,尤其在SMA-Ⅰ型,仅呈单纯相,这是运动单位丧失的证据,在SMA-Ⅲ,Ⅳ型的较晚期病例,可见到类似于肌源性损害的低波幅多相电位,这与肌活检提示的继发性肌源性改变相符。

  5、病理检查

  肌肉活检对确诊SMA具有重要意义,其病理表现特征是具有失神经和神经再支配现象,各型SMA亦有不同的肌肉病理特点。

6脊髓性肌萎缩病人的饮食宜忌

  脊髓性肌萎缩应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适当多吃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只能吃流食,要求制作要精细,以利于吞咽和消化吸收。

  脊髓性肌萎缩保健方面可以配合中药和理疗、针灸等治疗方法,同时进行功能训练,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7西医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的常规方法

  1、治疗

  目前尚无治疗本病的特效方法。支持和对症治疗是本病的主要疗法。应加强营养,注意提高机体抵抗力,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可配合理疗、针灸、按摩以及被动运动等方法,进行运动功能锻炼并防止肢体挛缩。近年来,国外曾有应用神经干细胞治疗SMA的动物实验报道,根据他们的观察结果表明,移植的干细胞可移行至受损的神经元区域,部分已分化为神经元。下一步将逐步进入临床试验,这将给本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2、预后

  本病多数预后不良。SMA-Ⅰ型预后最差,约95%死于出生后18个月。SMA-Ⅱ型具有相对良性的病程,多数可活到儿童期,个别活到成年。SMA-Ⅲ型预后良好,尤其是女性患者。生存期通常能达到成年,许多患者能有正常寿命。表现较严重病例往往为男性患者。SMA-Ⅳ型预后相对良好,行走能力常可保持终生。慢性不对称型SMA自然病程较长,甚至超过30年。

当前城市:
杭州
【切换】